發布時間:2015-08-12 瀏覽次數:3716次 字號:【 大 中 小 】
目前已有200多家企業在排隊審核當中,初步判斷,其中100多家符合掛牌標準。
備受矚目的上交所戰略新興板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從目前相關各方已透露的信息來看,其與注冊制同步推出是大概率事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對于戰略新興板,有意愿上市的企業“投奔”熱情很是高漲,目前已有200多家企業在排隊審核當中,初步判斷,其中100多家符合掛牌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曾有傳言稱,首批掛牌企業已選定螞蟻金服、中國商飛、大眾點評等。
但該人士表示并非如此,首批企業不存在已內定的情況。首批掛牌企業主要從兩個維度考察:一是已在上交所排隊審核的企業,其中有部分企業符合戰略新興板要求;二是考慮行業均衡的需求,綜合在會審核的企業和其他申報企業進行篩選。
其表示,首批企業會是非常優秀的行業龍頭和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不過現在判斷符合掛牌標準的100多家企業并不確定都可以首批掛牌。
市場化認定“新興”標準
戰略新興板,顧名思義,掛牌的企業屬于新興產業。那么,什么樣的企業屬于新興產業?戰略新興板對“新興產業”的認定又是怎樣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上交所未來對申報戰略新興板上市的企業是否屬于戰略新興產業并不作實質性評判,而是把這個評判權交給市場。
這個市場評判包括行業研究、企業本身情況、保薦機構和戰略投資者反應等。
而未來戰略新興板將是保薦機構根據一些標準有依據地推薦企業,而上交所則是對保薦機構進行合規性審查。
事實上,在此前的5月19日,在“上證2015中國股權投資論壇”上,上交所副總經理劉世安就曾表示,戰略新興板聚焦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重點服務于已跨越了創業階段、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尤其是這兩類企業中戰略意義明顯的企業。
他說,在戰略新興板設立初期,將以“十二五”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規劃為依據,重點支持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大發展領域企業,以及科技創新型企業。同時,國家其他相關產業規劃確定的新興產業,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公司治理創新等其他創新型企業,也都屬于戰略新興板所服務的范圍。
其表示,戰略新興板對“新興產業”的認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意指“新興產業”是一個動態概念,不同時期將有不同內涵,且已在報告中明確板塊定位不局限于上述提到的幾大產業。
審核周期大概6個月
市場預期,戰略新興板與注冊制有望同步推出。
近日,一位接近上交所的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有望于明年上半年推出,再早些也不排除明年年初,有可能開板即有企業掛牌,也有可能先開板,注冊制推出后再掛牌。
據悉,上交所的注冊中心目前已籌備成立,人員和設備也已到位。
注冊制出臺后,審核權將下放到交易所,對于戰略新興板,上交所將進行獨立審核,審核周期初定大概為6個月左右。6個月之中,若企業有融資需求還可以選擇發行企業債、進行股權融資等。
“目前來看,戰略新興板和滬市主板是平行的,其獨立于主板,開設后有自己獨立的代碼和指數,也會有一些自己的監管細則、退市規則,未來上證標的還將從主板和戰略新興板中挑選優質企業構成上證綜指和上證50”,上述接近上交所人士稱。
該人士還透露,戰略新興板設立的初衷是順應國家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可為尚未盈利的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幫助他們做強做大。
同時,戰略新興板的推出也是為了配合上海的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建設。
目前,上交所只有一個主板市場,主要以金融、地產等傳統大型行業企業為主,而戰略新興板則主要針對中小微企業和尚未盈利的企業,是對上交所上市公司體系的一個補充,也是對上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完善。
對于紅籌股“回歸”投奔戰略新興板的問題,該人士稱,無論是監管層還是上交所都持非常歡迎的態度。目前的制度安排是鼓勵VIE架構上市,但前提是需要拆除VIE結構,具體要求可能會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有一些變化更新。(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滬股交中心擬推科創板 對標新興板定位孵化池
在戰略新興板消息頻傳之際,上海股交中心的“科創板”也已準備就緒,有望在國慶前推出。
上海股交中心創新業務部負責人陳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科創板”開板將會早于戰略新興板,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成熟,只待發令槍響,國慶節前應就會推出。
此前有消息稱,新三板或成為戰略新興板的標的池。不過目前來看,新三板直接“轉板”戰略新興板難以成行,新三板企業要想在戰略新興板上市,同新企業申報將走同樣的渠道,需要先申請在新三板停牌再到戰略新興板申報。
而在確定戰略新興板未給新三板設立“后門”的同時,上海股交中心的“科創板”正躍躍欲試成為戰略新興板的“孵化池”。
陳妍表示,近兩個月來這輪股市的大震蕩,反而可能會加速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科創板的推出。“市場容量規模增大可以平滑某個不利因素造成的風險,如一塊大石頭投進小湖中,會砸出嚇人的水花;但如果投進大海中,則只會泛起點點漣漪。”
而上海正在加速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建設,戰略新興板和科創板無疑均迎合這一目標。它們的推出,將使得上海成為場內有主板、戰略新興板;場外有科創板、E板和Q板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據悉,科創板目前已確定50家左右的儲備企業,以上海本地企業為主。
該板塊雖然對企業的發展跨度要求放寬,但在“含金量”上,將會是上股交掛牌企業中的頂尖者,儲備企業中不少是行業內知名企業。有些企業的技術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還有一些是央企。
此外,也有拆紅籌回歸的企業,這類紅籌企業回歸后,首選戰略新興板,但如不符合就準備到科創板做PR-IPO定增,進行孵化。
陳妍透露,上股交致力于把“科創板”打造成為戰略新興板的孵化板。
其從設立之初就在制度設計、信息披露等方面,盡量與戰略新興板靠攏,看重高成長性,兼顧創新的多元性。比如,科創板對掛牌企業的要求比E板(上海股交中心非上市公眾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系統)更前也更后,前即往初創期走,對企業盈利沒有要求;后則是對發展成熟的企業“收入+凈利潤”或“收入+現金流”的要求都不低,更靠近戰略新興板要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上股交還有一項優勢在于,上交所作為其大股東,雙方存在對接機制,未來科創板企業到戰略新興板掛牌,雖然沒有政策“后門”可走,但由于掛牌前達到的要求就與戰略新興板上市條件貼合,審核時間很可能大大縮短。
值得說明的是,隨著上股交的加速發展,目前,券商、第三方機構等也開始關注這個市場,現已有券商研究所給上股交企業做研究報告,也有券商對接紅籌企業尋求到科創板掛牌,此外還有第三方機構給上股交掛牌企業設置交易折線圖等。(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會“血洗”新三板嗎?
富姐有話說
流動性不斷觸底的新三板將何去何從?萬眾矚目的新三板政策紅利將何時落地?
8月2日,三板富邀請太平洋證券副總裁程曉明詳細解讀,程曉明從業新三板數年,業界有新三板教父之稱。
他的建議是,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都難以解決上市難問題,新三板才能破解上市難問題,掛牌應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速度;掛牌數快速增長的同時,新三板的退市機制應真正樹立起來,加大退市力度,退市家數保持在每年5%以上。
解決了上市難和退市淘汰后,新三板繞不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提高交易活躍度。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降低投資門檻。
一、注冊制、戰略新興板是新三板的大利空嗎?
當然不算是利空,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遲遲不推出才是利空。
A 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難以解決上市難
目前國內未上市的企業正在糾結的有三件事:符合A股條件的公司正在期盼著IPO開閘,更重要的是注冊制的落地;拆VIE的公司們正研究戰略新興板怎么玩;還有一部分企業則站在新三板門口,又礙于新三板交易不活躍的困境。
創業板、戰略新興板、新三板,三者的定位到底有什么區別?其實定位相似,不過三者各有問題,創業板的第一個問題是每年上市家數太少,難于登天,第二個是沒有做市商;戰略新興板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新三板的問題則是交易不夠活躍。
這些問題中,上市難是最大的問題,其中門檻是問題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門縫寬窄,就是額度制,上市家數有限。而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都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因為注冊制解決的上市審核問題而不是數量問題。新三板的偉大意義便在于,每年上市家數足夠多。
B 新三板、新興板和創業板的區別是什么?
那么為什么要搞三個交易所,因為企業融資難在定價。公司的估值難點在于它的價值很難判斷,即使公司有信息披露,一般投資人也看不懂。
我經常打比方說主板就像傳統選美,模特走上來穿著三點式,我們一看就清楚模特長什么樣,然后投票評出最美的模特。但是新三板就像阿拉伯的選美,模特也走上T臺,但是都穿著黑袍子只露兩個眼睛。沙特阿拉伯的選美,她們穿著黑袍帶著面紗,但是最后也能評出來,因為是專家評出來的,專家有能力透過面紗和黑袍看到模特的五官和身材。
所以不難發現,新三板和主板的區別就在于估值難度。上主板的企業主要是傳統企業,比較好估值,而上新三板的企業是高新科技企業,估值難度大。
好企業上主板,差企業上新三板,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個觀點我說了十年。正確的觀點應該是,好的企業好估值,不需要做市商,所以上主板。而新三板的企業不好估值,需要做市商,所以上新三板。
C 做市商解決新三板估值難
簡單地講新三板和主板的區別就在需不需要做市商,不是企業的好壞,是估值難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市商的作用非常重要。所謂做市商的核心就是通過他的雙向報價,來揭示一個高科技公司的內在價值。主板市場的定價機制是投資人根據上市公司直接定價,對主板這個方法邏輯是可以行得通的。
而新三板的場外市場就是為高科技服務,這些公司上市后就像模特穿著三點式穿著黑袍,但問題是,他們的信息披露我們一般投資人看不懂,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它來分析公司的價值,然后通過他的雙向報價直接告訴投資人這個公司的價值。
因為做市商是專業機構,他的專業能力比一般投資人的水平要高。同時他的雙向報價限制了做市商欺騙投資者的可能。由于這種因素,而且是兩個或多個做市商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做市商利用他的信息優勢,避免了對投資者的欺騙行為。
因此,新三板有了高速擴容的掛牌機制和做市商甄別制度,注冊制和戰略新興板不會對新三板造成利空,不推出才是利空。因為新興板和注冊制不推出,企業便一直想入非非,以為新興板和注冊制出來后可以上市。
二、降低投資門檻才能促進交易活躍
新三板的成交量頻頻創新低,目前最需要的政策紅利就是把交易制度搞活躍的,降低門檻,另外便是加大退市力度。
A 降低門檻引入更多投資者
解決新三板交易活躍問題的主要思路是把個人放進來,就是降低門檻,我認為在2018年能夠解決,在未來三年內也不排除會降到200萬甚至100萬,如果能降低到這個水平就比較合適了。
另外一個路徑就是個不降低個人門檻,可以通過發展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發展其他的法人機構。
交易的活躍是證券市場融資基礎,但是交易市場的活躍是不夠的,還要定價準確。因為任何一個證券市場都是資源配置,那么資源配置的核心就是價格機制,價格機制一方面要看市場規模有多大,一方面要看價格的合理性。
這就涉及到做市商的作用,我一直認為做市商的核心作用是公司估值定價,而不是提高流動性,新三板如果只是要提高流動性的話根本不需要做市商,我們把個人門檻降低就夠了,然后引進競價交易。
但是現在新三板的問題是,沒有放低門檻,機構投資者也沒有進來,那么就造成了新三板沒有多少參與者,只有做市商唱獨角戲,雙向報價沒有交易對象。
我們現在的討論是假如機構投資者沒有大規模進入新三板,或者說進入新三板之后發現沒有交易對象,導致他們沒有興趣來參與三板,那么解決方法只能靠降低個人門檻。如果在三年之內,發展機構投資者導致三板交易比原先活躍很多,那么也許就不用降低門檻。
但是難點在于,第一,發動機構投資者進入的力度有多大;第二,投資者進入以后還是難參與交易的話怎么辦。
因此單靠機構投資者能不能活躍三板市場我們還不能確定,那么我們現在還是討論把個人投資者放進來的方向。
從這個邏輯上來說,個人投資者上新三板是可行的。現在有一個說法是新三板的風險大,所以要保護個人投資者。500萬以上你可以進來,如果你錢少,承擔不了這個風險,就不進來。我覺得這個說法本身是有問題的。
所謂的新三板投資風險大,就是因為企業的投資不確定,而且業績不好評估,但問題是金融風險未必是投資風險。投資風險的含義是投資者以不合適的價格買了公司股票,但是如果能夠解決公司定價的問題,其實經營風險大對投資者來說,投資風險也是可以降下來的。所以說要從根本上降低個人投資的門檻,從理論上和操作上來說是有必要的。
B 提高退市力度,每年退市5%以上
除了個人門檻降低外,還有就是提高退市力度。目前新三板上有些企業確實不太好,對于新三板的上市條件,最重要的可以達到持續上市,也就是不退市,退市標準是交易量和交易價格,由市場來選擇最好。
因此為了新三板的健康發展,綜述起來有三個建議,第一是保持高速擴容的速度,第二是加大退市力度,每年保持在5%以上,第三是降低門檻活躍交易。
(本文由三板富整理嘉賓:程曉明轉載請注明)
地點: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李長慶民豐種業標準示范園區
電話:0474-8986838
網址:www.gmpcn.com.cn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