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1-02 瀏覽次數:3815次 字號:【 大 中 小 】
公益心:成就一家神奇的企業
他,生在內蒙古偏僻的小村莊,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他,就學于普通的農牧學習,沒有鍍金的留學經歷;他,從事科研近二十年,沒有經過大企業包裝的簡歷。相對于造就了大量創業神話的互聯網產業,他從事的卻是最土掉渣的農產品(25.64,2.33,10.00%)——土豆。但別以為他很“Out”,他的企業成立不到四年,歷經馬鈴薯行業大波動的屢屢考驗,卻奇跡般地保持了迅猛發展勢頭,成為中國種薯行業中唯一入選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代表。
這家企業就是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一家成立于2008年專業從事馬鈴薯種薯生產的民營企業;這個人就是張國,民豐薯業的董事長。
張國是內蒙古烏蘭察布土生土長的農民企業家,從事馬鈴薯脫毒種薯研究多年,并試圖大力推廣良種技術,無奈因事業單位體制束縛,便毅然于2000年下海,先后創建了兩家公司,歷經成敗波折,最終創建了民豐薯業。從事馬鈴薯產業30余年,張國一心要把行業做大做強,如今企業發展有了眉目,他卻始終對生養自己的故土保留著一份深厚的情懷,甚至有時因此背離了經商的“理性”!
2011年公司在運營中遭遇了一場巨大的風險和困難。在經歷了2010年種土豆發大財的巨大誘惑之后,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各行各界的不少商家也把目光投向了馬鈴薯這個“金娃娃”。馬鈴薯種子價格一路上揚,一斤的價格高達2元多錢。在暴利面前,有的種子生產企業見利忘義,不愿承擔以每斤1.05元的價格向本地農民供種的義務。在這重要關頭,張國果斷決策,放棄公司的眼前利益,壓縮公司種植面積,削減對外銷售訂單。支持政府的惠農政策,把種子廉價賣給農民,堅決不讓農民兄弟吃虧,表現出了一位農民企業家讓利于農民的高尚情懷。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1年馬鈴薯價格經歷了過山車般的暴跌,“土豆賣難”一時成為媒體焦點、社會熱點。從超市積極采購促銷,到市民紛紛“慷慨解囊”,演繹了一場愛心土豆大救援的公益活動。但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公益救援只能解燃眉之急,豈可成為長遠之計?面對消極的市場、焦慮的農民,張國再次表現出一個成熟企業家的智慧、勇氣和風范。他不僅要讓公司走出低谷,并且一定要帶領廣大從事馬鈴薯生產經營的農民朋友走出低谷。
這場危機從表面上看是土豆生產過剩,供大于求,但根本原因在于馬鈴薯產業化水平過低,倉儲水平過低,由于沒有足夠的倉庫,沒有良好的倉儲條件,收獲后的馬鈴薯在短期內大量涌向市場,而市場的需求是穩定的,一時難以消化,才會出現所謂的“賣難”情況。諳熟馬鈴薯產業的張國深知,只有加速推進產業化,完善倉儲、深加工環節,才能治標治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于是,民豐薯業通過調研,決定大力建設倉儲庫。2011年公司開始與荷蘭共同建立倉儲研發中心,并已成功申報國家專利,計劃5年內在全國建立300處倉儲周轉庫,發揮“蓄水池”的作用,保障市場供應的穩定。當然,建倉庫是不夠的,要保護農民的積極性,還要下更多功夫。
危機之后,公司做出決策,與種植大戶共同發起成立烏蘭察布市民豐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并與廣大種植戶簽訂了合作生產優質馬鈴薯種薯訂單。由民豐薯業向種植戶提供優質脫毒種薯及技術支持。合作社廉價為種植戶代購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秋天收獲時公司再以保護價全部收購種植戶生產的合格種薯,而且價格隨行就市,每斤收購價與市場價格僅有幾分錢的差價。如果市場價格均低于保護價,公司照樣以播種前合同約定的保護價全部收購。
據估算,目前烏蘭察布農民的人均耕地約為10畝,如果用其中5畝種植民豐馬鈴薯,畝產至少1000到1500斤,每斤定價5毛錢,每畝收益可達500元,每年的收入至少2500元,超過國家2300元的貧困線。無疑,民豐小土豆為當地農民脫貧帶來了巨大希望。
事實上,這項關于“訂單農業”的決策既幫助種植戶轉移了風險,也為公司發展注入了活力,贏得了市場。截止2012年春節前,公司共簽訂約2萬畝的合作生產訂單,既降低了2011年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也為2012年的生產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如今,企業與農戶間的傳統博弈關系不斷受到質疑,如何在兩者間建立互惠共贏的長期合作關系,已經成為擺在廣大農業企業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這道題不僅檢驗著企業家的眼光,也拷問著企業家的良心。民豐薯業的行為也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案例。張國雖是企業家,不是慈善家,但他用一顆公益的心經營企業,不計眼前利益,立足行業長遠發展,惠利千萬農民伙伴,最終反而得到了豐厚回報。(文/金鑫 趙倩)
RECOMMEND
地點: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李長慶民豐種業標準示范園區
電話:0474-8986838
網址:www.gmpcn.com.cn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